在内地房企融资受堵时,许荣茂有计划的将优质资产大肆转移至境外,并通过BVI公司的系列运作,以及巧妙的财务安排下,成功实现在港红筹上市;在A股市场估值高于H股时,许荣茂又对旗下融资平台进行整合,将旗下的不同类型资产在不同市盈率资本市场间最优配置,实现家族资产的市值最大化。
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
对于世茂借壳A股上市公司,以及由此展开的一系列资产腾挪,许氏家族企业的高收益逻辑是“低风险—高收益”,即通过一系列股权和资金运作,使得家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项目收益。与此同时,许荣茂还实施了境外转移—将众多优质地产陆续装入其控制下的BVI公司。
因为彼时世茂集团旗下现有的世茂股份(600823.SH)、世茂国际(00649.HK,原名世茂中国)两家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有限,而不断的拿地扩张使得资金缺口日益加大,同时主力开发的高档物业成本也较高。由于这种融资瓶颈,世茂系的地产业务在2004年就遭遇过发展停顿。所以,许荣茂迫切需要开辟新的融资途径来缓解资金压力。
对许荣茂而言,流动性更好的海外资本市场显然要比当时行情低迷、存在股权分置缺陷的A股市场更利于融资。将地产项目公司海外转移由离岸公司100%控股,就是为了财务审计和资产重组相对容易些,他的“预谋”是—将内地资产打包红筹上市,以再造一个全新的海外融资平台。
上市前的巧妙安排
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茂房地产)由此迅速于2004年10月29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次年,许荣茂就着手打包赴香港上市事宜。
2005年2月24日,世茂国际宣布:公司主席许荣茂已将世茂集团在内地的11个主要项目打包,欲以“世茂房地产”的名义赴港上市,主业为从事内地大型物业开发。
为了实现世贸房地产的红筹上市,许荣茂也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
1、打包优质地产项目翻开世茂房地产的招股文件就会发现,其亮点就是:拥有十三家项目公司,其中十一家是附属公司,另两家是联营公司??
在此,我们不妨就以其重点发展的项目—上海世茂滨江花园为例,来进行解读:
项目情况:2000年3月15日,世茂成立上海滨江项目公司(所属项目为上海世茂滨江花园),并自2002年12月起,世茂房地产持有该公司72%的股份。
资本运作:如图一所示。2003年2月,世茂企业以2630万元的代价,从浦东房地产手中收购上海滨江项目公司3%的股权;2004年11月17日,世贸房地产透过全资附属公司Peak Castle(BVI)以3410万元的代价,从世茂企业手中收购上海滨江项目公司3%的股权;2005年12月30日,Peak Castle(BVI)进一步以4.8亿港元的代价,从世茂集团(发展)(许荣茂私人集团海外投资间接全资拥有的公司)手中收购Vicking(BVI)(上海滨江项目公司25%股权的持有人)100%股权。至此,世茂房地产获直接间接100%控股上海滨江项目公司。
同样,于2002-2004年间,世贸房地产通过其本身及附属公司逐渐收购了国际广场项目公司、上海佘山项目公司、北外滩项目公司等13家项目公司,完成了对15个物业项目的直接或间接100%控股。
2、建立缓冲防火墙:
2006年1月26日,世茂房地产透过向其控股股东Gemfair(许荣茂全资控股的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的BVI公司)发行约18亿股新股(计74亿港元)收购SPHL(BVI)的全部股权。同时,SPHL(BVI)及Peak Castle(BVI)所欠Gemfair的共计8.8亿债务,转由世茂房地产承担,进而,世茂房地产特向Gemfair额外再发行约2.13亿股新股,以抵消该笔债务。
定向发行完成后,SPHL(BVI)成为世茂房地产的全资子公司,同时所有准备打包上市的项目转由其持有。如图二所示。
3、引入专业投资者:
2006年1月27日,世茂房地产向GSS III Nimble①定向增发2.22亿余新股,GSS I I I Nimble则以9.2亿港元的代价认购该等股份。同时双方签订协议约定,在全球发售前该等权益不被摊薄,即若世茂房地产继续增发,则GSS III Nimble有权按每股股份的入市价补足认购股份,以维持该权益比例(之后引入的专业投资者也均有该等约定)。
2006年2月14日,世茂房地产再向建银国际②发行2247万余新股,总价为9303万港元。次日,渣打直接投资亦被③引入,其以3.88亿港元的代价,认购9372万余股的世茂房地产新股。与此同时,依据不被摊薄约定,同月22日,GSS III Nimble以1034万港元获得250万股增发新股;24日,GSS III Nimble再以4360万港元获得1053万股新股,建银国际亦以440万港元获得105万股补增发股份。
2006年3月3日,世茂房地产又向Drawbridge Global④发行2380万余股,融得9855万港元资金。同时,之前的GSS III Nimble、建银国际及渣打直接投资三大专业投资者,分别以1159万港元、116万港元及462万港元,获得补增发280万股、28万股和112万股新股。
最终,在全球发售前,GSS III Nimble、渣打直接投资、建银国际、Drawbridge Global分别持有世茂房地产10%、3.98%、1%、1%的股份。如图三。
成功赴港IPO
2006年7月5日,世贸房地产携世茂集团最优质的资产成功在香港上市,发行股票占总股本的20%,筹集资金约40亿港元。如图四。
不过,世茂房地产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5年,由于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美联储加息、房地产股走势低迷等原因,上市曾一度受阻,并致使其年末的负债率上升到84%。2006年,“国六条”的出台使得内地融资更加困难,而在重启红筹上市时,又因未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被再度推迟。此时的世茂,资金压力和长期债务压力已经较大,资金链吃紧到上市融资已成为其发展的必需之举,即便是“流血上市”。那么,许荣茂又是如何逆风招股成功的呢?
首先,以关境和规模,划分旗下公司业务,并说服港交所
即在内地,发展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大型住宅项目,或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多用途项目的业务归世茂房地产(H股),发展建筑面积少于20万平方米的小型住宅项目,或少于10万平方米的多用途项目的业务归世茂股份(A股);而对于在境外的(包括港澳台)投资业务则归世茂国际(H股),其将不再涉足内地的投资。
通过如此安排,港交所的同业竞争质疑算是解决了,并得以放行。
其次,引进战略伙伴助阵,打造稳健经营的物业组合形象
2006年6月12日,除对上市计划做出相关披露外,世茂房地产与法国欧商、百安居中国等零售巨头隆重举行了战略协议签署仪式,并宣布正式开始全面加速进军商业地产领域。
这传递出的一个信号是:“我们可以从商业地产项目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回报,将能很好的分散住宅开发业务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这是香港的投资者所看好的形象,因此往往给予有此类物业组合的地产企业有更高的估值。
显然,此举树立了世茂稳健经营的形象,对公开招股无疑十分有利。
再次,在财务上的精心安排,又获得了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世茂房地产的财报上显示,其2005年税前利润为13.12亿元,其中来自于投资物业重估的收益为9.03亿元,占到约69%的比例,而住宅开发业务贡献的利润却很少。
再进一步查看财报明细发现,其2005年的结算收入仅为16.8亿元,而实际收到的预收账款却达到了41.32亿元,该金额约是结算收入的2.5倍之多。这意味着,此种财务安排为次年的利润释放留出了足够大的空间,这对机构投资者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最后,大量的土地储备亦为世茂房地产加分不少
上市前,世茂房地产土地储备达到约1034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充足。大量的土地储备正是国际投资者重视的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因此,尽管世茂房地产采用了“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因为实际上仅有202万平方米取得了土地使用证,832万平方米并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心目中已对其加分不少的国际投资者也买账了,况且这种情形用上市前资金紧张可以解释的过去⑤。
如此,通过以上多种巧妙安排,世茂房地产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认可。其原本计划在香港公开发售5951.3万股,但只获得3197万股的认购数,仅相当于公开发售部分的54%,而其对机构投资者配售部分却获得1.5倍的超额认购。因此,世茂房地产最终还是筹得了近40亿港元资金,并大大削减了长期债务,从而缓解了日益递增的资金压力。
两大资本市场间的资产再配置
世茂房地产(0813.HK)成功上市后,世茂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增至三家,另两家是世茂国际(0649.HK)和世茂股份(600823)。
然而,上市时以关境和规模的业务划分,虽然获得了港交所关于同业竞争的放行,但是三家上市公司间仍明显存在着诸多业务重叠、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为此,许荣茂又开始酝酿对集团业务进行重构:
第一步:让世茂国际退市自从将世茂国际定位于国际地产业务后,世茂国际的经营状况一直都不理想,股价长期徘徊在1港元下方,融资功能基本丧失。其2006年的年报显示,全年业绩亏损达1.94亿港元。
由于受俄罗斯“禁商令”带来的负面影响,亏损趋势在上升。
于是,于2007年4月,世茂国际宣布,主席许荣茂将以每股1.05港元将世茂国际私有化,涉及资金2.34亿~2.54亿港元。
6月27日,许荣茂的退市建议获得股东大会通过,7月16日,世茂国际公告称,已向香港联交所提出申请撤销股份上市,并获得上市委员会的批准,同时表明,该公司股份在香港联交所的最后交易日为7月17日。
十天后,于7月27日,世茂国际(0649.HK)正式退市,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使命宣告结束。
第二步:曲线“回归”A股,并重新明确留下的两个上市公司的定位
2007年6月7日,世茂房地产和世茂股份同时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称世茂房地产的全资附属公司Peak Gain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下简称:峰盈国际)和北京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世茂)将分别向世茂股份注入位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11处约4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商用物业,以及建筑面积为72149平方米的商用物业北京华平国际大厦,代价则是世茂股份向峰盈国际和北京世茂分别发行不超过5.58亿及0.72亿新股;拥有世茂股份37%股权的大股东世茂企业也以7.5亿元现金认购世茂股份不超过0.7亿股新股,上述发行的新股为每股10.68元;同时,世茂房地产以不超过7.5亿元的现金增资世茂企业,增资后世茂房地产将拥有世茂企业约51%的股权,世茂企业则用此笔款项认购世茂股份的0.7亿新股。
此次资产注入后,世茂股份的土地储备将大幅提高至560万平方米,其中76.4%即427.8万平方米为商业物业。世茂集团称,往后世茂股份将专业从事内地的商业地产(不包括酒店,以及住宅、酒店附带的商业配套),发展成专业商业地产企业;而世茂房地产则专业从事住宅业务和酒店业务。如图五。
由图可见,重组后世茂房地产拥有7亿股世茂股份的权益(5.58+0.72+0.7),占世茂股份扩大股本后的64%(100%×47.7%+50.9%×20.4%+6.2%),成为世茂股份的直接控股股东。
其实,在世茂房地产赴港红筹上市后,完成股改的A股市场,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牛市行情,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一路走高,许荣茂此时将资金需求量大的商业地产分拆注入到A股上市公司,可大幅度提高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这无疑为后续A股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减轻了世茂房地产的财务压力。
由此可见许荣茂的财技了得,其通过此种操作间接回归A股市场,世茂房地产不但没有丧失对商业地产的控制权,还得以充分利用了A股的高估值融资优势,实现了将不同类型资产通过在不同市盈率资本市场的配置,从而使得家族资产的市值最大化。
注:
① GSS III Nimble注册于开曼群岛,主要专注于房地产及相关公司的投资。
② 建银国际注册于香港,专注于对主要业务设于内地的公司进行组合投资和私人股本投资。
③ 渣打直接投资为渣打银行的私人股本投资部门,专注对于主要业务及管理设于中国、韩国、东南亚或
印度,且向资本扩充或收购融资需求处于中至后期阶段的公司进行投资。
④ Drawbridge Global主要投资于全球固定收入证券、商品、外汇、股本市场及其相关衍生工具。
⑤ 上市后的世茂房地产2006年财报显示,其2006年用于土地使用权的实际支出近30亿元,但当年新添
置的土地使用权仅11.31亿元,其中的差额18.69亿元,很可能有一部分就用于归还尚未取得土地使用
证的地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