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面板企业大陆寻求合作 联手抗日韩 |
|
栏目:行业新闻 作者:深蓝国际集团 来源:Dbhk.org
|
|
摘要: 核心技术缺失导致面板依赖进口
|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但是我国的电视生产企业并不具备核心技术。进入平板电视时期,我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占电视机成本60%以上的液晶面板大多依赖进口,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产更是完全掌握在日韩企业之手。
核心技术受制与人,液晶面板依赖进口,产品没有特色,使得我国电视生产企业只能在价格上寻求突破,这也进一步导致我国电视制造业利润更加微薄。
2003年上广电投入巨额资金引入第五代线,期望在液晶面板产业突围。“国内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当年上广电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希望,甩去过时的CRT纯平面板,全力上马TFT-LCD液晶面板5代线,当时这一行动受到业界普遍赞扬。
然而,液晶电视技术发展迅速,液晶面板更新换代快,技术落后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自己的电视产品一旦滞销,就会导致液晶面板大量供过于求,进口材料成本高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造成生产越多,亏损越严重。不断升级换代带来的却是一年高过一年的亏损。最终,在2008年上广电升级TFT生产线的传闻中,年亏损已经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惊人地步。
吸取了上广电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的教训,京东方以3.8亿美元巨资收购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属下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后又斥资10.5亿港币收购香港和新加坡两地上市的冠捷科技有限公司26.36%的股份,成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东,并掌握了液晶面板生产的相关技术。
2009上半年以来,随着中国平板电视销量的逐步走高,面板的需求量增长迅速,导致液晶面板价格的上涨,LG、三星、夏普等日韩制造商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中国。由此也引发了各个面板制造商转向在中国合作生产建厂,以及国内彩电企业也纷纷上马面板制造项目的新竞赛。
但是,我国的液晶面板产业又面临着另一个困难:液晶面板的上游原材料领域依然被日韩等国外企业所控制,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尴尬不仅仅是上游面板企业的薄弱,更是由原材料到整机的整个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链的薄弱。
2008年,中国对玻璃基板的需求量已达1.7亿平方米,按照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的预估,到2013年,中国对玻璃基板需求面积将比2008年增加近7倍。玻璃基板是液晶面板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之一,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7%,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市场目前仍只能任由他人来控制。
除了玻璃基板,排名第二的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原材料制造成本的11%左右,也是目前产能分布相对较广的,但即便如此,本土企业依然落后于国外。LG化学2008年第四季度在全球偏光片市场的占有率为30%,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5%,预计2012年将突破50%。日本企业占有率稍弱于韩企,而我国内地企业在偏光片生产领域仅能提供少量的低端产品。
国内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除了背光模块本地配套率较高外,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的其它上游配套产品都必须依赖进口。
液晶面板产业投资背后的巨大价值
一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可带动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背光源、液晶模组、液晶电视整机等产业链上下游关联行业的加速集聚,形成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
尤其在我国彩电市场,面对未来中国庞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增量,一旦项目建成投产,投资者自然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在这50亿背后蕴藏着的是上千亿的产业价值链。
放眼目前成功国际化的知名彩电企业,无一不掌握高端面板量产技术,这是产业链价值的最大部分。谁掌控了液晶电视产业链能力,谁就能获得超过行业水平的高增长和高收益。
液晶面板、LED芯片一直是彩电最大的两项成本支出,占到整机成本的7、8成以上。由于液晶面板一直被日韩等外资企业把控,作为下游企业的国内彩电厂商,有时为抢购面板甚至不惜自己抬高价格。京东方公关总监张宇表示:“诺基亚、苹果等大客户尚需承受高额面板,中国企业的拿货价格要比苹果等高出10%以上。”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产业处处长杨学则透露,在没有引进模组项目之前,广东的液晶电视制造就在15%的增值空间里挣扎,“一台3500元的液晶电视机,我们创造的价值大概只有900元”。
据统计,近年来广东平均每年累计进口的各种各样液晶显示板均超过10亿个,总价值超过100亿美元。液晶显示面板已成为仅次于集成电路和微电子的重要元件。
“中国彩电企业无法生产LCD面板,而外资生产的面板往往率先供应自身企业的销售。”业内专家表示,如果不发展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经过多年打拼发展起来的广东电视机行业,将重新沦为上游液晶面板厂的下游加工组装车间,甚至可能将出现生产转移或萎缩。
拥有自己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摆脱外资企业在面板方面的垄断,无疑是所有国产电视厂商的愿望。
据了解,除了京东方北京8代线项目、昆山龙飞和深圳华星光电分别借助丰富的产业经验和一定的自主技术力量、产业链配套,已获准正在建设中。另外还有合肥京东方线、南京夏普线、苏州三星线、广州LG线、成都富士康线等5个项目在等待审批,其中苏州三星、广州LG、成都奇美有望获准建设。
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产可形成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于我国本土的家电企业可以摆脱外资企业液晶面板的垄断,降低电视机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于地方政府,又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架构等。
背后有着如此巨大的价值,也难怪各地政府,各电视厂商热心于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
我国大陆对液晶面板需求强劲
2009年可谓是中国彩电市场跌宕起伏的一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彩电行业面临上游资源短缺、需求放缓、内外销低迷等一系列的挑战。就在整个行业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借助中国政府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拉动政策,彩电行业得以冲破困境,在2009年重新扬帆起航。
据奥维咨询(AVC)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彩电零售市场整体规模3430万台,同比去年规模下降3.7%;其中液晶电视全年零售量2325万台,年度增幅98%;等离子电视172万台(年度增幅5%);CRT电视934万台(年度降幅-58%)。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平板电视规模的迅速增长,其年度销售比重达到73%,较08年比重翻番。
2009年下半年中国彩电市场依托经济环境的回暖、平板需求的增长、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因素促进,使其摆脱了增长停滞的局面,并呈现出高速的增长趋势,为2010年彩电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根据奥维咨询(AVC)预测,2010年将实现整体彩电内销规模4431万台,内销增长率将达到12%,其中零售市场3773万台,B2B市场271万台,库存/样机/新渠道387万台。而对于2010年的彩电行业增长的核心因素应归结于平板产品销售规格的扩大,根据奥维咨询(AVC)预测,2010年平板电视内销规模3976万台,占整体彩电90%,年度增幅36%;其中零售市场3359万台,B2B市场261万台,库存/样机/新渠道355万台。
根据DisplaySearch的最新预测数据,2009年液晶电视市场需求达1.27亿台,比2008年的1.05亿台增长21%,预计2012年液晶电视的全球销量将达到1.88亿台,年均增长率达15%,而中国市场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9%,说明未来市场销量将保持快速增长,需求巨大。
而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测算,2010年中国彩电市场规模将达到4112万台,其中,液晶电视3480万台,将占到国内彩电销售量的85%左右。2010年成为中国液晶电视井喷年,液晶电视将完全主导彩电市场。
因我国液晶电视面板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大陆TV用面板进口约1280万片,同年中国Monitor面板需求量3491万片,国内四厂只能供应三分之一,进口需求达1300万片;NB用面板需要880万片,因为技术问题也几乎全赖进口,因此粗估中国2008年进口面板即达3460万片。
2009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我国液晶面板需求量却大幅上升,仅TV用面板就达2000万片,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2800万片,2011年将达3500万片。即便如此到2011年累计LCD-TV普及率也不到30%。而包括出口在内的中国液晶面板每年的需求总量约有5000万片之多。
目前,虽然中国大陆LCD-TV需求量仍低于美洲及欧洲,但是成长最快,平均每年成长30%,尤其2009年第一季年成长70%,第一季需求量已是2007年同季之三倍。且中国大陆又是TV、Monitor、NB的全球主要生产基地,不仅有国内的需求,也有加工出口需求,因此中国大陆将成液晶面板最大需求地区。
韩日液晶面板扩张对台形成压力
2010年4月16日,日本最大的液晶面板厂夏普对外宣布,为了应电视用液晶面板的旺盛需求,决将大阪府市10代(玻璃基板尺寸为 2,880 x 3,130mm)液晶面板厂月产能于今年7月倍增至7.2万片的规模。
夏普该座全球首建的10代厂于2009年10月启用量产,目前每月的投片量为36000片,采用的是最新研发“UV2A”面板生产技术,可生产高对比、节能的40英寸(或以上)面板。扩能后,每年将可供应1560万台(以40英寸计算)液晶电视所需的面板生产体制。
松下也于2010年4月12日宣布,因国内外液晶电视需求急增,故原先规划于今年7月启用量产的液晶面板新工厂(姬路工厂)已提前3个月于当日开始进行量产,初期月产能为40.5万台(以32英寸换算,以下同)。
6月3日,松下宣布,该座姬路工厂将于2011年2月将产能倍增至81万台的规模。松下另一座液晶面板工厂(茂原工厂)目前以月产60万台的规模进行量产,故上述姬路工厂产能于明年倍增后,松下的液晶面板月产能将可暴增至141万台,约为现行产能的2.3倍。
根据三星2010年的投资计划,三星将投入18万亿韩元用于扩大生产设备,其中11万亿韩元用于增加半导体制造设备,5万亿韩元用于扩大液晶面板产能。另外三星还将投入8万亿韩元用于新技术研发。
三星内部人士表示,这是三星历史上最大一笔单年度投资计划。经过此轮投资三星电子将实现30纳米DRAM大规模量产、拥有能够月产7万片的第四条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AMOLED生产线等。随着新生产线动工,三星预计在2010年雇佣1万名新员工,其中包括半导体业务3000名和液晶显示器业务4000名。
三星在投资通告中还预计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的市场需求将在明年持续增加。因此三星将投资2.5万亿韩元再建一条全新的第八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加此前宣布的建设第四条第八代LCD面板生产线的计划,2010年三星用于LCD方面的投资总额将累计达到5万亿韩元。
LED方面,6月份三菱、夏普、丰田、东芝等日本厂商纷纷扩充其LED产能。三菱化学计划投资70亿日元扩增原LED生产线产能,预计到2015年时LED产能将提升至现在的6倍。夏普宣布将在福山工厂量产液晶电视背光及LED照明用蓝色LED晶片。到2011年,夏普福山和三原两个工厂蓝色LED晶片年产能可达到50亿个。全球LED大厂丰田合成计划到2012年实现LED年产能翻番,从现在的50亿个倍增至100亿个。东芝表示,2011年将在北九州工厂量产LED晶片。
OLED面板方面,4月份据路透社报道,LG表示他们将投资2500亿韩元(约2.26亿美元)扩增OLED生产线产能。他们正在投建一条OLED生产线,预计三季度投产。新投资将使得他们下半年的OLED产能达到现在的三倍。该投资也是LG增产OLED面板、电子纸和太阳能电池计划的一部分。
南韩大厂三星也于4月份表示,将投入8600万欧元投建5.5代线OLED面板厂,预计2011年1月份正式投产。这条产业的OLED面板基板尺寸为1300 x1500mm,将切割尺寸较小的OLED面板,主要应用于笔记型电脑(NB)、随身影音(PMP)、MID、平板电脑等可携式装置上。该产业的最优切割尺寸为21.5英寸和32英寸,预计未来也会供应中小尺寸OLED电视面板。
全球面板产业主要集中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及中国。其中日本技术最领先,其次是韩国,产能以韩国最大,台湾又较日本占有成本优势,需求市场,则中国大陆最大。
曾经因为世界液晶面板订单不足,加上固定投资大,台湾几家面板厂不仅严重亏损,且财务负担沉重。现在全球经济复苏,加上中国市场需求剧增,日韩企业纷纷扩充产能,抢占全球市场占有率,这对台湾的面板企业无疑是一个巨大压力。
台湾面板企业布局大陆寻发展
2009年12月底,台湾方面举行“跨部”会议对放行液晶面板和晶圆到大陆投资进行最后的调研,最快2010年1月就可以达成最后的文件,而且一旦放行后不会在予以新的限制,对于布局大陆市场一定会遵循“技术领先”、“以台湾投资为主”原则来开放。
2010年2月10日,坚持实施多年技术封锁方针的台湾经济部门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岛内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赴大陆投资。新规定允许台商在大陆设立3条6代以上生产线,不过必须与其在台湾当地工厂有1个世代的技术差距。
虽然仍有技术限制,不过先比之前的技术封锁无疑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台湾第一、全球第三的薄膜液晶显示器(TFT-LCD)制造企业,公司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9%,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额118亿美元。
2010年4月21日,友达集团旗下LED厂隆达计划今年扩产四倍,并前往苏州设生产基地,建立从上游磊晶、中游晶片、下游封装到应用产品“一条龙”营运模式。
目前隆达在台湾月产3万片磊晶片,预估今年底增加四倍到13万片,MOCVD机台有60至70台。为接近背光模组厂,隆达也将在苏州建厂,厂区占地达24万平方米,预计第二季动土,明年第一季量产,届时会有50台MOCVD机台,抢攻LED背光源和LED照明的大量需求。
4月29日,友达光电举行董事会决议,与海尔集团于山东省青岛市海尔工业园区以合资方式设立液晶电视面板后段模块厂;与TCL多媒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之下属子公司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于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开发区以合资方式设立液晶电视面板后段模块厂。
其中与海尔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初步将命名为青岛海尔光电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订为美金700万美元,海尔持股占70%,友达持股为30%。 此投资案经相关主管机关核准后,将是友达继布局华东、华南、大西部地区之后,深耕华北与当地品牌紧密合作的后段模块厂。
2010年初,友达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定协议,在合肥投资建设32英寸以上液晶面板模组工厂和液晶电视项目。一期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占地5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40万套/月的液晶显示器模组、电视机组装以及背光模块等相关零配件在内的上下游整合的生产基地。项目于2010年5月份启动桩基建设,计划于2011年5月建成并投产,预计2011年将实现产值65亿元,2013年产值190亿元。
今年3月19日,台湾面板生产商奇美电子、鸿海旗下公司群创光电和统宝光电“三合一”,“新奇美”正式组建。
4月,新奇美的综合收入达15.9亿美元,环比增长30%,同比增长287%。趁势而上,该公司决定将以公募或私募,办理发行7亿股现金增资,或增资发行海外存托凭证(GDR)案。新奇美目前将触控面板与强化玻璃作为主要生产项目。
新奇美成立仅一周,CEO段行建就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在内地投建液晶面板厂事宜,不过具体细节并没有透露,但表示他们会尽快向台湾监管部门提交申请。
段行建此前表示,尽管奇美有很多高端技术,但是任何建厂事项都不会在合并之前进行讨论。目前来看,合并后的新奇美显然在加快竞争内地市场的步伐,毕竟竞争对手友达已经走在其前面。
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也表示,合并后的集团新面板公司将来一定会在大陆盖厂。
通过台湾两大液晶面板巨头的一系列举动和大陆投资可以发现,台湾的面板厂商布局大陆的意向非常明确,台湾面板厂商也早就认识到了大陆市场的重要性,此前,友达高层曾多次表达赴大陆投资建厂的意向,并呼吁台相关部门尽快对政策松绑。现在台湾经济部门终于放宽相关政策,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环球等外资投行均认为此举有利于大陆和台湾液晶面板行业的共同发展。
业界也普遍认为,大陆与日韩面板企业存在品牌竞争关系,两岸面板产业才是真正的优势互补,一方出技术,一方出资金及包销,对台湾面板厂将是一大契机,能继续扩大市占率,以与日、韩分庭抗衡,对内地电视厂商也能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增强品牌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实现两岸双赢。
ECFA带来两岸面板业抗韩新契机
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炳坤在重庆进行第五次正式会谈,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进行业务磋商,并最终签署协议。
根据该协议附件一,双方将对部分产品实施早期收获计划,电子产品进入了这一降税或免税之列,而此前备受产业界各方关注的液晶面板却缺席此次降税清单。但是,这并不影响两岸液晶面板产业的合作共赢,和联手抵抗日韩垄断的决心。
银河证券家电研究员朱力军表示,两岸间的经贸往来此前是不对等的,而ECFA是两岸经贸正常化的制度性安排,此协议签署后,两岸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目前液晶面板产品位在ECFA降税清单之列,但两岸签署ECFA已经形成巨大产业利好,有望增强两岸彩电制造业的的投资和消费信心。”
奥维咨询副总经理金晓锋表示,“虽然此次ECFA协议并未涉及液晶面板产品,但两岸液晶产业链协同合作早已初具规模,已然表达出共同抗韩的决心。
“电子产业是最不需要签署ECFA的一个产业”,台湾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江炯聪表示,在过去10年间,台湾地区电子产业已经早早完成在中国大陆的布局。
友达和奇美等台湾液晶屏制造企业在大陆投资建厂正在实施,台湾上游制造商和大陆彩电整机制造业的关联必将更加紧密。据了解,友达合肥工厂已经于6月29日举行奠基仪式,该厂投资10.5亿元,招工5000人,预定于2011年5月投入生产。。而台湾另一面板商奇美显然页没有停止继续布局内地的步伐。有消息称,奇美在大陆正进行新一波布局计划,包括在成都及武汉市新建后段模组厂,奇美位于宁波、南京、佛山三地的工厂亦同步进行扩厂计划。
虽然此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降税清单中没有看到液晶面板产品的身影,这难免令人失望。但目前两岸液晶面板和整机制造企业合作已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本着携手共同繁荣的目的,正在努力打破中国彩电制造业对韩国面板业的过度依赖。
行业人士表示,彩电产业界应从前瞻、宏观的角度来看待ECFA的签署。ECFA所涉及的十类产品将通过双方的降税安排,两岸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成本将得以降低,这将大大降低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的成本,并推动台资企业更多开拓大陆内需市场,液晶面板和整机制造业的经济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强,ECFA为两岸面板业带来了抗韩新契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