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发展特色及优势
(一)生态优势。泸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8.1℃,年均降雨量1065.4mm,年日照时数为1408.62h,无霜期为350天以上,是内陆为数不多的龙眼适宜区域之一。尤其是江河沿岸的冲积土特别适合于龙眼的生长。
(二)品种资源丰富。泸县龙眼栽培历史悠久,素有内陆龙眼种质基因库之称,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我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龙眼优良株系的筛选,现已选出可供推广的早、中、晚熟单株20余个,其中经省审定推广的品种有三个:泸早(原八月鲜)、蜀冠(原泸园86—2—6)、泸丰(原泸园106)。
(三)种植、加工技术较成熟。泸县有悠久的种植、加工龙眼历史。泸县人民历来有种植龙眼的习惯,仅在潮河镇80年以上树龄的老树就有5000余株。广大群众在生产中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种植加工经验,自有大型冻库、龙眼干加工厂。
(四)泸县龙眼成熟期较晚,占市场空档。中国是龙眼原产国,而全国龙眼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泸县。泸县地处内陆,其独特的生态条件,成熟期较沿海等龙眼主产区迟30天以上,泸县龙眼上市时,前面三省的龙眼销售已进入尾声。正好弥补市场空缺、占据空档,极具价格优势。
(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撑
我县承担了2009年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龙眼产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力量雄厚,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50余人,我县还与华南热作所、华中农大、西南农大、四川农大、省果树所、华南农大、广东省果树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通用过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成功探索出了克服龙眼大小年结果、龙眼冲梢等龙眼产业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正因为得益于前期与专家们的不断探索,今年我县龙眼冲梢问题得以有效解决。2004年我县制定了无公害龙眼标准化生产技术, 2007年参与制定了国家农业部龙眼种苗行业标准,
二、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本着充分发挥种植业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我县龙眼在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至2009年全县龙眼总面积8万亩,总产量1.75万吨。已初步形成大基地、大品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态势。
(一)政府引导、项目拉动激发群众种植热情。1991年借助国家开发长江上中游名优水果开发项目的机会,在潮河镇后湾、大力、金银等村建成了占地1200亩,绵延92个山丘的后湾果场。后湾果场投产当年龙眼中套种的日本梨产量100万公斤,收入100余万元,龙眼产量80余万公斤,收入近1000万元,人均收入近4000元。
后湾果场见效后,尝到甜头的农民及周边农户自发地扩大规模。如泸县龙眼另一大镇海潮镇也是项目成功带动的典范:海潮镇徐场村2社罗存友农户,种植龙眼5亩,去年年收入达5万元;红合村罗应全农户种植龙眼120株,年收入达4—5万元。同时,政府在技术、管理上予以积极引导和无偿支持;资金上予以扶持。在充分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的前提下,政府积极推动,我县龙眼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
(二)生产区域逐步优化,规模化生产开始显现。历来龙眼在我县各镇均有栽培,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县委县府加快了龙眼生产向优势区域发展的步伐,因势利导集中在长江、沱江、濑溪河、九曲河、鹿溪河沿岸发展。现已形成集中成片种植万亩以上的基地镇3个。
(三)品种选择逐步优化,熟期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在我县推广的龙眼品种主要为本地经多年选育而成的省级优质良种:早熟种泸早(原八月鲜),中熟种蜀冠(原泸园86—2—6)、泸丰(原泸园106)等,优质果率达40%左右。早、中、晚熟合理搭配,尽可能延长龙眼的货架期,避免熟期集中造成的龙眼价值的下降。
(四)产品质量逐步优化,生产效益稳步提高。泸县龙眼外观、内质俱佳尤以内质见长,质脆,香甜浓郁,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通常情况下,泸县龙眼较同类产品每公斤市价高出4—8元。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优质或名牌产品。鲜食和加工产品均供不应求。
(五)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随着龙眼种植规模的扩大,为了保证龙眼产业的持续发展,泸县龙眼产业具备繁育—生产—加工产业化经营能力。位于云龙镇的南亚热作名优水果繁育基地,拥有一批专家团队,具有从本地龙眼种质基因库中选育、外省名优品种引进选育能力。座落于潮河镇的后湾龙眼果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400—500吨,2009年加工鲜果180吨,鲜果销售0.3万吨,干果销售6万公斤。海潮桂圆专业合作社、潮河龙眼专业合作社、太伏永利龙眼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运作有序,组织严明的专业合作组织,他们当中活跃着一大批土专家、土秀才。他们每年都在实施着化肥、农药品比试验。承担着疏花疏果、控梢利花等新技术试验,他们在指导果农生产管理,病虫统防统治、采购质优价廉农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组织鲜果销售上更是不可或缺,2009年仅从专业合作社这条线销往本地、成、渝、云、贵等龙眼鲜果达1万吨。建有满足低温贮藏能力2万公斤的大型冻库。
三、主要做法
(一)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泸县龙眼种质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是国家龙眼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县,是四川省龙眼生产第一县,我县县委县府抢抓机遇,挖掘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所产果品质优,鲜果平均每公斤售价高出同类产品4—6元。重点培育晚熟蜀冠、泸丰、泸早等优良品种,抢占市场空档,先后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后湾”、“泸丰”海潮“香桂圆”等品牌。2002年,“泸丰”龙眼被评为第二届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2003年、2004年“后湾”龙眼相继被评为中国西部第二、第三届泸州农业博览会知名品牌, 2006年海潮“香桂圆”龙眼干被评为中国·北京农业博览会优质果品。2007年海潮“香桂圆”喜获“中华名果”称号。
(二)倾力打造龙眼基地。龙眼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本着以大基地、大品牌推动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抓龙眼产业。每年由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立项扶持龙眼产业。农业主管部门也积极向部、省、市级各部门争取资金支持,除了利用省市配套的龙眼项目资金外,还组织基地农户积极投资、投劳,并将以工代赈、农综开发、残次林改造、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确保产业足额投入,至2009年底,先后从各渠道共筹集投入资金6775万元。目前全县龙眼种植面积8万亩,2009产量1.75万吨。通过历年的努力,基地建设初见成效:1996年,新路果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南亚热作名优基地。2004年泸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2004年后湾果场经四川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被农业部评定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后湾”龙眼经四川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并已转换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07年海潮龙眼基地被评为龙眼标准化示范基地。2009年,泸县龙眼获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我县目前已建成上规模基地三个:太伏新路林场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基地连片面积2.1万亩;2009年产量0.38万吨,产值2660万元;潮河后湾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基地连片面积2.5万亩;2009年产量0.42万吨,产值2940万元;海潮标准化龙眼生产示范基地,基地连片面积2.6万亩;2009年产量0.43万吨,产值3010万元。
(三)全力创新运作模式。泸县龙眼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良好的运作模式:“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1998年,泸县引进了首家以加工龙眼为主的企业——后湾龙眼果品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55.8万元,公司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包装车间,拥有无公害生产基地3万平方公里。2003年,我县首个龙眼专业合作社海潮龙眼专业合成立,首批入会的会员就达2370人。现有会员3520人,其中农民会员3515人,占会员总数的99.9%,目前,海潮专业合作社带动基地面积5.3万亩,涉及农户数10843户,其技术及销售服务涉及全县及其周边县区多个乡镇。产品远销成都、重庆、上海、北京、香港、东南亚等地。年销售海潮品牌香桂园额800万元以上。随后,还陆续涌现了潮河周圆桂圆专业合作社、太伏永利龙眼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他们为指导果农科学管理果园、引导大量的果子有序流入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下步工作打算
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突出特色,以科技为依托,以基地为重点,以农业服务体系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无公害龙眼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良种繁育基地规模,提高良繁基地科技含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的需要。加大优良品系引进、选育力度,加快老果园的更新换代进程。
(二)加快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沿321国道30公里3.3万亩龙眼示范带建设。
(三)加大项目捆绑力度,增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基地抗灾减灾能力。
(四)大力推广龙眼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大龙眼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力度,积极争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五)积极组建、引导龙眼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链接生产与销售中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指导生产、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方面的优势,切实提高龙眼基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基地生产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专业合作组织为基地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为龙头企业服好务,利用龙头企业在加工、销售方面的优势,为果农解决后顾之忧,达到企业、专业合作社、果农三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