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为投资移民的业务做准备,来咨询的内地客户不少,的确比较忙。” 自今年7月,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当地投资移民计划的“资产净值”项目中,将认可的投资范围扩大至保险资产,香港安泰保险公司(ING)的保险顾问邵先生明显发现,这一两个月来,关于该业务的申办咨询正在内地投资者间升温。
不过,他对理财一周报记者表示,关于将购买650万港元所谓的“重保险”纳入投资移民的计划,针对如何保障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不被误导,香港保监联和入境处都在讨论中,故而暂时并无正式推出的时间表。
记者也注意到,相关的宣传、博客、消息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一夜之间出现在内地消费者眼前。
一张保单650万港元?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投资移民计划的获许投资资产,在现行的房地产、股票、债券之后,近期将保险产品纳入为认可的资产范围,一来可吸引更多长期资金,二来为保险从业人员带来新机。原则上,“申请者必须先取得护照,再以‘一笔过’不少于650万港元购买保单,7年后便可取得居港权。 ”
对此,邵先生表示,按照他的理解,650万港元应该是指所有的投资项目的合计金额,“其中包括保险,而不是只有保险。”他认为,若非如此,将鲜有选择以保险方式投资移民的申请者。
那么,“重保险”范围里到底包含哪些险种呢?有香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对于这项业务的猜测主要集中在两类保险上:一是“一笔过”(即趸交)投资相连保单,二是“一笔过”的高储蓄保单。“这主要是因为内地访客在港购买新保单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这两块上——上半年人寿险的保费占73%,投连险占27%。”该人士表示。
赴港投保趋势逐年上升
事实上,除了在港投资移民的需求,内地消费者在香港买保单的情况并不罕见。邵先生告诉记者,他所供职的保险公司,目前有30%的新客户来自内地,“除了在港上学、就业的内地居民会选择在当地购买保险之外,专程赴港投保的内地访港客户量也在逐年上升。”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官方网站可查询到的最新数据,2009年上半年,内地访港旅客在香港购买新保单保费共计 12.37亿港元,占同期香港保险个人业务新保单保费总额194.11亿港元的 6.4%。
香港宏利保险代理人杨先生向记者介绍,香港保险市场高效率、高透明的运作,完善的法律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吸引内地客户的重要原因,“其实,香港保险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的差异化非常小,但无论是从产品结构、设置还是回报来看,比起内地的保险有不少优势。”
杨先生表示:“除了产品外,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公司,因为保单的回报率、投资收益、分红等要素和公司的经营能力有很大关系。”他也提醒消费者,目前在香港,并非所有公司都有承保内地客户的业务,“有一些公司不允许,有的有条件,其他公司则没有问题。”
据悉,只要是有内地客户业务的公司,都将此次移民新政当作一个“吸金”的契机,目前正在积极备战中。
没有“责任免除”
在其他地方的保险公司正在比谁家的保单“责任免除”条款更少的时候,香港的人寿保险早已经没有任何“不赔条款”或“不保事项”或“责任免除”。邵先生告诉记者,其他地方人寿保险中所有不赔项目,如艾滋病、原位癌、酒后驾车、吸毒等等,香港的保险均可理赔。另外,保险公司实行的是“严核保,宽理赔”的经营理念,只要通过核保,理赔则非常容易并快捷,如果理赔文件按规定备齐,一般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理赔。
此外,在港购买保险原有的一个较大优势是拥有“不再异议条款”,即保险公司以投保人隐瞒、漏报、误告等理由予以抗辩的期限是两年,超过两年保险公司便不得以此为由拒付赔偿金。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新保险法也更新推出了“不可抗辩条款”。该条款与“不再异议条款”内容相同,文字表述略有差异。客观地来说,在内地买保险也逐渐可以受到更完善的法律保护。
此外,鉴于保险这项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理财规划师的资质也成了香港保险优势中很重要的一点。
记者在采访了解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一支由长期生活在内地、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后移民来港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其中的保险理财规划师对香港和内地两边的市场、顾客需求甚至于语言沟通方面都有相当的经验。随后和几家公司的接触中又了解到,许多理财顾问都有着过硬的留学背景,不少人都以经济、金融这些学科作为专业,这在当地的保险顾问中颇为普遍。而内地的保险代理人队伍虽然庞大,但资质良莠不齐,专业条件优秀的人才相对少许多。
汇率与破产是主要风险
不过,内地居民在港投保也有一些不便之处。据邵先生介绍,首先,由于香港保险业对内地医疗体制“不完全放心”,所以各家保险公司并不是对内地所有医院的病历都承认,“很多香港的保险公司在大陆有定点医院,没有的也会要求正规大医院的诊断证明。”这在涉及医疗、重疾等范围的理赔中可能会遇到麻烦。
其次,他也指出,保费缴纳并不十分方便,特别是采取每年缴费的方式,需要每年都亲自去一次香港或在香港托人代缴,“目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网上银行——投保人只需在最初投保时一次性赴港,并在香港银行开户,授权保险公司每年从账户中自动支取保费,即便身在内地也可以给香港账户打款。”这样,便可避免保费续缴不及时而遭受的保单中止利益损失。
并且,由于香港的人寿保单基本上都是长期的计划,以储蓄型保单为例,至少10年、20年,甚至终身。最后投保人拿到的返还金是港元,因此要承担10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汇率风险,到手的分红和收益可能会低于预期。
此外,在美国老牌保险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受金融危机波及“倒下”后,投资者对于境外保险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疑虑。那么,在港购买保险的“安全系数”如何?一旦保险公司因遭遇某种经营上的危机倒闭,如何保证投保人利益不受损失?
据记者了解,香港的保险法规与内地不同:在国内,因为有《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支撑,寿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的,其持有的寿险保单必须依法转让给其他经营有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而保险保障基金可以向保单持有人提供全额或部分救济,减少保单持有人的损失。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破产最高可致个人保单持有者损失10%。
而根据香港法律,在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被合法破产后,有关部门将对其进行清盘,投保人可以通过登记债权获得一定补偿,但登记债权一定要及时,不然可能会导致利益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