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察司副司长严冯敏先生5日对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乳制品三聚氰氨超标一事作出回应说,对明知故犯的乳品生产企业,质检部门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新年伊始,“三聚氰胺”再次拨动了公众的神经,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目前,该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已被依法起诉。
对此,严冯敏回应说:“这起案件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涉嫌)刑事犯罪的一个个案,这个个案一经发现,地方政府就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在查处的过程中确认它涉嫌犯罪,马上就移交给了公安部门进行立案刑事侦察,进入了司法程序。它是个别企业故意造假,这种行为我们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
据悉,上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2009年检测当中发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部分批次奶粉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于是,马上封存了其所有的库存产品,并且迅速向产品的七个流向地区派出工作组,监督企业召回所有已经售出的问题产品,经过各方面努力,问题奶粉已经得到控制。
3名犯罪嫌疑人被起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马巾坷 据人民网消息,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现已被依法进行了查处。该案是继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又一起毒奶粉事件,且该企业2008年时就曾是22家涉毒企业之一。
报道称,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前发布信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目前熊猫乳品德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起诉。市公安部门已将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及相关嫌疑人移送宁夏公安部门处理。
据了解,上海市质量技监部门在近期污染物监测工作中发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中老年高钙奶粉三聚氰胺检测超标。经相关部门对此案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产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超标,是由于该公司违法将三聚氰胺超标的回收炼乳用于回炉生产;同时还使用了由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因三聚氰胺问题被当地质量技监部门明令禁止销售的奶粉原料。
目前,问题乳制品已得到全面控制,未造成社会危害。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上海熊猫乳品作为08年毒奶粉案的涉毒企业之一,再次爆出存在三聚氰胺超标的问题,难免会让人们对经历了2008年毒奶事件这一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丑闻后的整改力度产生一些质疑。报道称,上海熊猫乳品公司近期被检查超标的被三聚氰胺污染的炼乳,本应该是2008年被召回应该销毁的乳制品。
据报导,上海质监局负责此次召回行动,且上海熊猫乳品公司和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电话无人接听。
2008年曝光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共造成了六名婴儿死亡,逾30万儿童生病。
上海熊猫三聚氰胺事件业内早已知晓 被要求瞒报
复苏的背面:三聚氰胺再现中国乳业
另据北方网报道 2009年的最后一天,来自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消息,让“三聚氰胺”的字眼再次拨动了公众的神经:一家位于上海的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此时已经距离发生在2008年9月的全国性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年有余,中国乳业已经全面复苏。由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乳品产量累计高达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乳业产品销售率整体超过95%,行业景气指数为95.5点,距离最高点仅差4.5点。
然而,这家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熊猫”)的企业却让外界再次感受到三聚氰胺幽灵飘荡的丝丝寒意。就在20多天前,位于陕西的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
记者了解到,此次问题依然出现在奶源上,而且可能是使用了当年的遗留有毒奶源。业内专家王丁棉介绍,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监管,这令人对此次事态的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抱有疑虑。
据本报记者了解,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
对于,此前负责调查此事的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宣传部人士表示,一切情况说明,均要以此前政府的新闻稿为参考。但记者在新闻稿中也并未看到对于延迟通知的任何解释。
在熊猫乳品被曝光的第二天,也是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全国许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来自三鹿等22家奶制品责任企业对问题奶粉事件的道歉短信。短信中写道:“决心以此为戒,杜绝不合格产品,诚恳接受社会监督。”
行业乱局重新抬头
无论是上海熊猫还是陕西金桥,被查出的问题产品,均是使用了此前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源所致。
根据陕西方面公布的信息,金桥乳业的问题奶源来自在2008年10月复检时,将不合格样品偷梁换柱后,一直存放在库房中,并在去年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猫也是使用回收炼乳,但来源不明。
“这说明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对于一大批流通在市场上的问题产品的监控仍存在空白。”王丁棉告诉记者,早在去年6月,曾有一饲料商向他透露,自己从一奶粉经销商手中购买了六七万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准备用作饲料。当时,王丁棉给他的警告是,“小心坐牢”。
在王丁棉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包括问题产品从企业售出后,卖给了谁,并没有真正跟进落实下去。而这一空白,也直接导致了金桥和上海熊猫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曾被公众所质疑的一个地方在于,回收的近万吨的三鹿奶粉如何销毁、销毁途径,大部分没有完全公开的信息。也有多位网友发帖询问,三鹿之外的涉嫌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为何听到的是召回信息,却惟独没有销毁公告。
此前,包括王丁棉在内的业内人士的另一个担忧是,目前紧俏的奶源问题不得到解决,也势必影响未来乳业的安全。
乳业的复苏、企业的扩建,正带动对于奶源新一轮的争夺。
事实上,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事发于中国奶业整体复苏之际,或非偶然,“一旦竞争加剧,奶源重新紧俏缺,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王丁棉忧心忡忡,“这种状况下,最不能大意的就是质量检测。奶源一旦紧缺,就会加水,或者添加其他什么物质;另一方面,企业因为抢奶,则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尺度放宽。”
8个月前的案件
而上海熊猫事件另一疑问是,为何政府部门在查处了8个月之后,才把情况通报给公众?有上海当地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行业内人士其实也在此前就知道了这一事件,但是被告知要“保密”,“不能说”。对于原因,他仅表示,“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
在去年年底案件公开之前,上海熊猫乳品已在系统内被几次点名,但外界所知寥寥。而最先给予极大关注的,乃是一家名为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下称“浙江熊猫”)的企业。两家企业均为乳品生产企业,且名称相同,仅是所在地有所不同。
浙江熊猫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早在去年4月底就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份杂志中看到了这一消息,但并未引起多大注意。去年11月26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主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对于顶风作案、屡教不改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一定要重拳打击,严厉处罚,并在会议上特别点到了“公安部挂牌督办了上海‘熊猫’炼乳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案”。
陈竺的“点名”,让浙江熊猫感到不安,于是,他们“赶紧出了一个律师声明给经销商”。
上述浙江熊猫人士口中的杂志消息,实质乃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9年4月29日下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质监局的《关于上海质监局查处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违法生产伪劣乳制品情况的通报》(国质检执函【2009】201号,下称“《通报》”)。
根据记者获得的这份《通报》,上海市质监局在4月23日,发现了“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少数批次中老年高钙奶粉(标称生产日期2009年4月1日)、含乳调味品和原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通报》同时表示,上海质监局在当时随即按照市政府的指示会同有关部门对该企业全面进行检查,并发现了其使用回收的炼乳作为生产原料的恶劣情况。此后,上海市质监局已责令上海熊猫乳品停止生产,封存了所有的问题成品和原料,并组织力量查清问题成品流向、全力组织召回工作。而上海市公安机关已对涉案人员立案侦察。
据悉,目前上海熊猫乳品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已被吊销,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及副总经理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起诉。
“现在处于公诉阶段。”上海市质监局宣传部方面告诉记者。
问题企业起底
元旦前的案件披露,让浙江熊猫再次遭遇误会。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熊猫的名气远大于上海熊猫。资料显示, 浙江熊猫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炼乳生产企业,位居同行业第一。
浙江熊猫方面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发布法律声明之前,公司已经对上海熊猫的情况做过调查。上海熊猫为原籍在温州苍南的几个自然人股东投资组建,其注册地在上海奉贤区,为独立法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原名为上海宝熊乳品有限公司,后经四川省一家企业授权、许可使用了“熊猫”字号(该企业注册了奶粉类的“熊猫”牌商标),更名为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
而浙江熊猫为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投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公司字号“熊猫”来源于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授权许可的注册商标“熊猫”牌(注:该商标注册产品范围:炼乳等)。
“浙江熊猫公司和上海熊猫公司为不同的投资主体在不同的地区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均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投资或产权的法律关系。”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显示,上海熊猫由温州人王岳超在2001年创立,王岳超是大股东,其他的3名股东均是他的亲戚。王曾自称自己从事乳品生产经营有10多年,在来上海前,他在温州即生产乳品。
上海熊猫与三聚氰胺的瓜葛,在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中已经展现。在那年9月1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公布了国家质监总局对全国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491批次产品的紧急专项检查结果,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上海熊猫生产的“熊猫可宝牌”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查了5件,有3件不合格,其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达到619.00毫克/公斤,仅次于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2563.00毫克/公斤)。
记者联系到转让商标的四川雅安熊猫乳业有限公司,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在1999年初将自己所拥有的“熊猫”商标使用权转让给了上海熊猫,允许其生产“熊猫”品牌的奶粉。不过,这一商标使用权为十年,在2009年1月2日已经过期了。
新闻视点:如此大局观令人愤怒
另据钱江晚报报道 一年多以前,随着生产问题奶粉的三鹿公司相关责任人被判刑,善良的公众一度长出了一口气:永别了,三聚氰胺。
事实证明他们高兴得太早了。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的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可惜的是,这一查处措施迟了8个月。
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为何政府部门在查处了8个月之后,才把情况通报给公众?上海当地一些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其实在此前就知道了这一事件,但是被告知要“保密”,“不能说”。对于原因,他仅表示,“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
原来如此。在这句话面前,映照出我等升斗小民眼界的“小”来,只想着个体的生命安危,没有大局观,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2008年9月,全国性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乳品行业声名狼藉,小作坊自不必说,一些知名品牌也纷纷落马,整个行业在消费者的失望和不信任下,遭受重创。慢慢地,我们忘记了那些不愉快,相信一场大荡涤后会有更加规整的秩序和更加严格的市场自律。我们继续喝着牛奶,喝出了乳业的再度繁荣,2009年前三季度,行业景气指数为95.5点,距离最高点仅差4.5点。
然后那个幽灵又来了。而居然相关部门瞒了我们8个月。难道非要等它戕害足够多的民众,吸取足够多的“养分”分娩出“下一代”才行?如果这样的话,8个月属于早产,胎儿尚未发育好,有关部门何妨再养两个月,再把这个怪胎放出来?
上海熊猫乳品的问题产品是使用了此前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源所致。这说明当时市场上流通的一大批问题产品的监控出现了空白,那么相关的质监部门当时干嘛去了?当时没干啥,现在就不好回答当初的问题奶源怎么没被销毁反而又重出江湖,想了8个月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想清楚没有?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恢复,跌至低谷的乳品行业需要恢复,但是以恢复行业经济的名义而置民众的安危于不顾,把有害的信息当宝一样藏着掖着,这样的“大局观”冷漠至极,狭隘至极,让人愤怒至极!
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全国许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来自三鹿等22家奶制品责任企业对问题奶粉事件的道歉短信。短信中写道:“决心以此为戒,杜绝不合格产品,诚恳接受社会监督。”这样的短信以后还是别发了,有没有不合格产品,我们不知道,只有质检部门才知道,可人家知道了就不告诉你,你能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