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通称香港交易所,简称港交所)坐落在香港中环。根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数据,香港交易所旗下证券市场今年首十一个月透过首次公开招股集资超过23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港交所一直被视为香港股市表现“寒暑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香港回归后,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纷纷选择到香港上市融资,其中不乏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随着香港与内地金融业的不断融合,港交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内地网友所熟知和关注。
人民网日前就内地企业在港上市、CEPA框架下对香港金融业的影响、以及金融海啸后港交所的转变等热点问题专访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先生。夏佳理先生认为,“一国两制”的制度为香港维护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政策、标准和监管规定提供了良好保障。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他指出,在香港和内地经济的持续扩展下,市场将会扩大,两个市场可并肩成长兴旺。相信香港有能力切合内地的需要,创造双赢局面。
香港交易所旗下市场已成内地相关证券主要国际市场
人民网:内地网友对港交所很感兴趣,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港交所的职能与定位?
夏佳理:香港交易所是香港证券及衍生产品中央市场的营运者兼前线监管机构。因此,香港交易所与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紧密配合,以监管上市发行人;执行上市、交易及结算的规则;在机构层面向交易所及结算所的客户 ── 包括发行人、投资银行(或保荐人)、证券及衍生产品经纪、托管银行及信息供货商等直接服务投资者的中介机构 ── 提供服务。不属机构层面的服务为“投资者户口服务”,这主要为散户及机构投资者提供证券托管服务。
作为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香港交易所本质上乃是一家高度倚赖信息技术的企业,其所提供的交易、结算及交收服务、存管及代理人服务以至信息服务,紧贴证券及衍生产品交易的整个核心流程。
香港交易所旗下市场已成为内地相关证券及衍生产品的主要国际市场。
根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数据,香港交易所旗下证券市场今年首十一个月透过首次公开招股集资超过23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统计数字亦显示,于今年11月底,香港交易所旗下证券市场的市值在世界排名第七。
对新任行政总裁李小加评价:领导港交所进入另一发展阶段最适当人选
人民网:港交所即将迎来一位新的行政总裁李小加先生,希望他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夏佳理:以李小加先生的经验和能力,他是领导香港交易所进入另一发展阶段的理想人选。香港交易所招聘委员会评审有关人选时考虑多项因素,包括候选人领导香港交易所从现有稳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其国际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董事会认为李氏是日后领导香港交易所发展的最适当人选。
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对企业和香港证券市场都是双赢
人民网:香港回归后很多内地企业纷纷选择到香港上市融资,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这对香港证券行业有何促进作用?作为亚洲最大的上市交易所,港交所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交易所相比,优势在哪里?
夏佳理: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对企业本身和香港证券市场都是双赢的局面。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助内地企业筹集大量可自由兑换货币的资金,及提升企业本身的国际形象。在香港上市亦让内地企业有机会汲取企业管治及投资者关系等国际常规方面的经验。
对香港交易所及旗下市场以至交易所参与者(即证券商)来说, 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扩阔了投资者可买卖股票的行业种类,增加了香港交易所旗下市场的吸引力,亦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特别是大市值的公司。另一方面,内地经济增长迅速,具有内地业务的上市公司有助吸引投资者参与香港交易所旗下市场,有利增加市场交投。
香港交易所证券市场成为重要的上市地有赖下列因素,当中许多亦是香港交易所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能够吸引香港以至海外散户及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原因。
·通往内地的门户
香港与全球其它经济体系的交易及业务连系紧密,位处高增长区中的有利位置。香港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业界精英云集,已有众多亚洲企业及跨国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资。
·把握内地的经济增长
内地市场增长迅速,香港是发行人涉足内地市场的理想平台。内地经济增长强劲,加上市场逐步开放,为上市公司带来大量机遇。
·本土市场理论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是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市场。统计数字显示,一些内地企业在香港及另一主要海外交易所双重上市后,绝大部分的股份买卖均在香港市场进行。
·健全的法律体制
香港的法律体制健全。这为筹集资金的公司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国际会计准则
除《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外,在个别情况下,香港交易所也会接纳新申请者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及其它会计准则。
·完善的监管架构
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规则》符合国际标准,并要求上市发行人的数据披露达到高水平。我们对企业管治要求严格,确保投资者能够适时获得发行人充足的数据,以便评价公司的状况及前景。
·资金及信息进出自由
香港没有资金管制、货币可自由兑换、证券可自由转让,是发行人和投资者的理想市场。
·先进的结算和交收设施
香港的证券及银行业以健全、稳健著称;交易、结算及交收设施完善。此外,借着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美元结算系统,香港金融机构可于亚洲时区内就美元交易进行实时港元结算,毋须待12小时后始于纽约时区进行结算,减少了港元兑美元结算时差引起的外汇结算风险。 CEPA受益:港交所成为首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非内地交易所
人民网:CEPA实施以来,对港交所的业务有何促进作用?港交所是否有意拓展内地业务?进一步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内地和香港都从中受益,您认为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夏佳理:香港及香港交易所多方面都能受惠于CEPA。例如,在CEPA下,香港交易所成为首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非内地交易所。该代表处于2003年底启用,目的是向内地发行人推介香港金融市场。
此外,在CEPA下,只要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内地经纪行亦得以在香港成立分行。今年11月底,香港交易所旗下联交所及期交所分别共有29名(包括一家50-50的合营企业)和18名来自内地的交易所参与者。
上海建金融中心:香港内地双赢
人民网: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对于香港来讲,应该如何保持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应该如何加强与内地的沟通,发挥自身优势,形成香港与内地双赢的局面?
夏佳理:我们深信,在香港和内地经济的持续扩展下,市场将会扩大,两个市场可并肩成长兴旺。若香港能继续发挥其优势,发掘新的商机,并确保符合其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及常规,香港能维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多年来一直与内地保持良好的沟通。监管机构与交易所及中介人士之间的定期接触和会面有助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沟通。我们相信香港有能力切合内地的需要,创造双赢局面。 金融危机后推出自订条款指数期权 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人民网: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对港交所是否造成了影响?您能否总结一下香港金融业平安渡过金融危机的经验?对于日后进一步稳定香港金融体系,港交所是否有相关的计划和打算?
夏佳理:与差不多所有主要金融市场一样,在香港上市证券的价格及成交额均于金融危机发生后下滑。
香港金融业能够渡过危机,全赖良好的监管架构及完善的风险管理,并鉴于香港银行并未大量涉足与美国次按有关的贷款和金融工具。
金融危机促使环球监管及市场营运机构反思如何改善监管,及研究现有规则是否足够及风险管理是否妥善。这使接受监管的交易所可藉此机会加强金融系统结构,及为场外产品提供交易及结算设施以改善风险管理。
有见及此,香港交易所计划于明年首季推出自订条款指数期权。自订条款指数期权乃恒生指数及H股指数为基础的期权合约,可按市场参与者要求自订行使价及到期月份,但有关合约须经大手交易买卖。现时,部分行使价及到期月份均与场内合约相同的场外合约,经已在香港交易所旗下衍生产品市场内以大手交易执行。香港交易所现希望借着提供灵活的期权合约行使价及合约月份,可进一步扩大该市场。
香港交易所相信,推出自订条款指数期权将可为场外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具吸引力而可减低对手风险的选择;已利用场内期货合约对冲其场外期权合约持仓的场外参与者,若将相关持仓转至香港交易所执行,其抵押品及按金运用当具更佳效益。香港交易所并相信,提供自订条款指数期权,会将更多场外交易吸纳到其大手交易机制,有助提高市场透明度。
此外,香港交易所亦准备采取行动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香港交易所建议为香港证券市场在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中央结算系统)推行“T+2日完成款项交收”安排,现正就此咨询市场意见。
建议中的安排旨在使证券及款项的交收于同日完成,从而减低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与其参与者所面对的信贷风险。现时,证券是在T+2日(交易后第二个营业日)经由中央结算系统进行交收,相关的款项责任则需待T+3日(交易后第三个营业日)早上才经由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完成交收。 “一国两制”保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人民网:今年九月份60亿元人民币国债在港举行首发仪式,这也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内地之外发售人民币债券,选择在香港首发,对香港的金融业有何重要意义?
夏佳理:这次发债突显了香港作为人民币业务(像债券发行、银行存款、银行借贷及交易结算等)离岸中心的潜力。
人民网:回归后的香港金融市场有什么变化?“一国两制”对于香港的金融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夏佳理:1997年后香港金融市场经历不少变迁。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内地企业远较12年前多,在香港经营的内地银行和经纪行也增加不少。
1997年底,香港股票市场共有658家上市公司,市值约3.2万亿港元。今天,在联交所主板和1999年推出的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合计超过1,300家,总市值约17万亿港元。香港上市内地企业的市值由1997年约占总巿值的16%,升至今天约占50%,现时内地企业占香港股票市场成交额的比重超过60%,1997年时比重不足40%。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既是中国的一部分,与内地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同时又保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政策、标准和监管规定。
人民网:港交所一直被视为香港股市表现“寒暑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能否谈一下港交所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计划?
夏佳理:过去三年,香港交易所一直致力成为香港、内地以至亚洲其它地方买卖证券及衍生产品的主要国际市场。我们正在制定2010至2012年的发展战略规划,预料下季可透露更多详情。
我们希望在香港交易所既有的稳固基础上继续发展,结合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优点,使香港交易所成为重要的环球金融交易所营运机构。我们希望能够有充足的准备,在金融新秩序中尽握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