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丁瑞勇艰难地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创立幸福农场,发展毛豆种植。丁瑞勇在京城打工多年,总觉得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终于作出决定——回到家乡,找回“农民”的身份。
幸福农场就这样诞生了。然而新问题马上显现出来,缺乏启动资金。正当小伙子一筹莫展时,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叫做“YBC”的项目——对通过审核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3万~5万元无息小额资助款,配备为期3年的一对一导师指导,教你如何定位项目、拓展业务、运作资金和缓释压力。
丁瑞勇抱着尝试的心态在网上填写了创业计划书。“我这个种植鲜毛豆的项目太不起眼,能被看中吗?”没想到,项目真的通过了评审。拿着5万元贷款,丁瑞勇很快就将幸福农场的规模扩大到农业种植和加工产业,还带动100人实现了就业。
像丁瑞勇这样的青年朋友,位于北京青年宫的YBC北京办公室,每个星期都要接待很多。据北京青年宫主任冯松青介绍,截至今年年底,YBC北京办公室共扶持了包括文化创意、农业种植、特色咖啡店等35个创业项目,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项目都成功了!”
据介绍,YBC北京办公室落户北京青年宫已有4年时间。“这个项目是我们自己争取来的。”冯松青说,“近几年,年轻人什么需求最旺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其中一项。”
2009年11月30日晚上,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这次,不是哪位学界泰斗或艺术大师前来演讲,而是YBC北京办公室执行主任于萍带着她的工作团队和创业讲师第三次来到这所学校,拉开了“青年创业大讲堂暨中央美院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序幕,为正处于创业懵懂期的青年学子带来了知识、资金、勇气,当然,还有机会。前两届大赛涌现出的高端商务定制礼品等一些初具规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的已经通过审核,得到了YBC北京办公室的资金扶持。
据于萍了解,创业大讲堂自2006年起已经举办过近40期了。“我们在初期项目审核的时候发现,好多年轻人一点创业常识都没有,连如何注册公司都不知道,仅凭一腔热情就来申请贷款。大家都很担心,就自然想到,应该办些培训课程,让具备创业意向的年轻人同时具备风险意识,避免创业准备不足造成的重大失败。”创业讲堂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随着全社会对青年创业就业关注度的提升,YBC北京办公室也加大了服务力度。今年3月,YBC北京办公室密云服务站成立,成为北京市远郊区县的第一家创业服务站。除提供创业帮助外,北京青年宫还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援助进家入户”及就业求职见面会等多种途径,为失业、择业青年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岗位。2009年,共举办各类招聘会近百场,服务人次近万。
让更多的孩子知道,有一种享受叫做“看电影”
2004年,北京青年宫通过调研发现,全市中小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空白。正逢市教育局提出“四个一”工程,北京青年宫立即与市教委联合推出“送片入校”活动。根据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阶段性需求,选择合适的影片入校播放,只收取少量的成本费用。这就是如今北京青年宫的一项重要公益品牌活动——“公益电影快车”的前身。
2004年年底,北京开始兴建奥运场馆设施,迅速崛起的城市建筑群中随处可见青年工人风尘仆仆的身影。他们的辛勤工作为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快乐,然而高昂的电影票价却将他们挡在了快乐的门外。为了满足外来务工青年的文娱需求,北京青年宫的电影放映人员又将放映设备扛进了工地。2005年,公益电影干脆走进了北京的胡同、社区。
北京青年宫公益电影快车办公室负责人陈晓英还记得,有一次,他们到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放映电影,孩子们兴奋地叫着:“阿姨,你们这电视真够大的!”工作人员觉得奇怪,“哪来的电视?”问了半天才明白,学校里很多孩子只见过电视。一名15岁的女孩拉着陈晓英告诉她,这是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电影,如果不是他们的到来,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享受,叫做“看电影”。
更让陈晓英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人因为一部电影找到了自己在这座城市中的位置。那是一个外来务工青年,本在建筑工地当厨子。一次,“公益电影快车”进工地放电影,观影后,他感慨万分,就写了一篇观后感。偶然间,观后感被建筑公司老板看见,惊讶于他的思想和文采,就把他调到了管理部门。如今,小厨子已经升为项目部副经理。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始以放送电影形式开展公益活动。而北京青年宫的“公益电影快车”却已经走过“单纯放送”那一程,有了新的想法。
“这几年市场上充斥着外国大片和动画片,国产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很少有人问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国产优秀电影观众群。可如今的青少年不比从前,不是简单放部电影就能吸引、教育的。需要更多元化的手段。”于是,“公益电影快车”启动了“电影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等多所学校,通过主题讲座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和了解电影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电影欣赏水平,重新在学生中掀起了看电影、讲电影的文化热潮。
帮青年“管理压力”——“别到扛不住了,再来做治疗”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活动室里,一盆盆温馨的小野花簇拥着几十幅别开生面的减压活动照片——
2007年2月2日,一屋子男女老少齐刷刷举起大拇指的镜头被定格在照片中。从台湾远道而来的心理治疗师带领大家集体体验了一次被催眠的感觉。
2007年4月20日,一个女孩双目紧闭双眉紧锁,不安地捋着刘海儿。这是心理辅导讲座“帮你摆脱恐惧”的体验现场。
2007年12月5日,7名奥运志愿者在活动室的地板上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尝试着从别人墨迹未干的画作中看出对方的“心里话”。
“过去有个大学生自杀,就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现在大家似乎见怪不怪了。你说说,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多么糟糕。”冯松青感慨。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就是北京市青年宫为缓解青年压力、关注青年心理健康而专门成立的心理健康管理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以压力管理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机构。自2006年成立以来,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就一直秉承关注青年心理健康、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的宗旨,开展了大量的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及心理咨询活动。
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介绍,2009年后,开办“学点心理学”系列公益课堂将成为中心工作的重心。
“在中国,心理学一直是个叫好不叫座的领域,国人从观念上就不重视。都是压力大得扛不住了才被家人逼着来做心理治疗。所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心理卫生常识,防微杜渐,是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重要的一环。”熊汉忠告诉记者,今年,压力管理中心引进了国际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开办了“积极心理学”、“心理学解梦”、“艺术、梦和社会”、“亲子关系”等主题系列课程,吸引了心理咨询师、学生、老师、白领及心理学爱好者等数千人参加,使大家感受到了心理学带来的快乐,并试着使用心理学知识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压力。
在熊汉忠看来,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项目运作资金,“生存和公益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虽然我们开办的一些论坛活动,可以向市财政申请专项资金支持,但往往还是入不敷出。”熊汉忠期待着,政府能够扭转对心理减压服务的认识,这样,这个占用了北京青年宫一层楼面的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