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10年不进人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总行规定县支行不进人。我觉得这个决策是对的,毕竟当时看不清楚县支行的发展方向。其时,各种县里的机构纷纷撤销,金融机构减少而不是增加,金融创新也没有。当时的这个决策不是不对,不能因为现在要增加人或者说逐步地、适当调增一些就说当时不对。但是,如果现在再不调整不进人的政策,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县支行不进人的政策施行到现在,带来一些问题:首先,人员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县支行现在是48000余人,人员在逐步减少,平均每个县支行27人左右。职工年龄也在老化,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现在县支行每年减少1400余人,如果再有10年不进人,县支行仅有34000余人。其次,岗位设置和人员不匹配。县支行营业室大概有35个岗位,仅有7个人左右。总行后来提出县支行的合理兼岗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员与岗位设置严重不匹配讲的,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总行强调的定期休假制度没办法落实,定期轮岗也没办法实现,只能通过交叉轮岗实现,人员少,岗位多,尤其在工作量比较大的县支行更加突出。
二是撤销发行库的问题。全行现在有550余个县级发行库,其余大部分是最近几年撤销的,从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职能,保障安全和解决人员不足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来看,有些地方撤销发行库是必需的。前几年,总行规定半小时以内车程的就应该把发行库撤了。现在交通条件非常好、半小时以内车程的县市,没有必要设发行库,对商业银行也不是问题。但是,大面积甚至边远落后地区撤销发行库就会带来一些问题。
不应忽视撤销发行库太多所带来的问题。目前,部分县支行没有发行库,导致当地人民币的摆布(包括主辅币的配置)明显失衡,钞币的整洁度大幅度下降。我们对外讲,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片”,可到农村去看看,有大量的“名片”是很难看的。有个地市中支的行长和我讲,该市中支把县支库全撤销了,撤库前一年,全市金融机构上缴残损币15亿元,到2008年减少到6.4亿元,下降了59.2%,就是说59.2%的残损币仍在流通。另外,主辅币的搭配也不合理。撤库前一年5元以下小面额币投放量3400余万元,2008年减少到1600余万元,降幅量达到52.9%,就是缺少52.9%的5元以下的辅币。商业银行愿意“拉大票”,用车拉100元面值的人民币,拉几箱就够了,装辅币就费事多了。由于县和农村的辅币严重缺乏,老百姓感觉找零很难。撤库以后,人民币的宣传、反假币的工作力度也削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