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会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对2010年经济发展作出新的部署。
经济分析人士表示,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整体基调已确定,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鉴于经济回暖还不稳固,刺激政策暂时还不会退出,但是将会微调刺激的方向和力度,以更好地因应宏观经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
◎
把脉形势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中国经济的表现绝对可以赢得一个很高的分数。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将超过8%;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的94%;粮食获得连续第六年丰收,物价保持稳定。
对于明年经济走势,专家们更是乐观。“整体上看,明年经济会好于今年经济。”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现象。
虽然对明年经济走势很乐观,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仍然提醒决策层,明年经济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要防止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
对于经济二次探底,此前也有很多专家对此表示忧虑。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看来,明年春天悲观论调又会卷土重来。他在去年就认为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现在他的判断依然不变。“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就会放慢了。”谢国忠说。
不过,高辉清则认为,明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明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会好于今年。而且根据现有情况分析,迪拜债务危机也并不具有普遍性,类似的危机应该不会有陆续发生的可能性。
“从国内情况来看,也没有导致中国经济的二次探底的因素存在。”支持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大量的资金被股市和房地产吸收,所累积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就很可能导致二次探底。“但是,我们从目前情况看,这种可能性并不明显。”高辉清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关于资产泡沫的问题也引起了普遍关注,相关的调整措施已经开始落实,现在的资产价格并没有出现持续的非理性上涨。
◎
政策走向政策紧缩信号渐渐远去
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国政府的决策层就已经开始透露要继续实施经济刺激政策的信号,及时给与市场上众多政策疑虑者一颗定心丸,也缓解了各界关于政策紧缩信号的种种争论。
在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了明年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保持政策的持续性,明年将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是毫无悬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党组书记、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表示,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基调,经济刺激政策明年不会退出。
“部分国家可能会因为经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从而考虑政策的退出,但是明年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肯定不会退出。”高辉清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表示。
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奇看来,明年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基本趋向将不变。他还指出,在明年以后,政策的变化关键要看经济指标,只要CPI还控制在3%以内,政策将不会做大的方向变化。
◎
聚焦热点防通胀,明年有加息空间
今年下半年,防通胀就已经成为经济讨论的热门话题。今年大幅增长的信贷规模、资产价格快速增长以及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都加强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昨日,在记者采访中,多数经济学家表示,通胀将在明年下半年降临中国。
成思危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危险是存在的,只是资金被楼市、股市吸收,现在尚未暴露,一旦股市、楼市发生变化,通胀将是非常显著的。
“虽然目前看通货膨胀并不明显,但从货币投入到物价上涨是要有一个传导过程的,大概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所以当前必须警惕明年通货膨胀的发生。”成思危强调。
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认为,现在之所以通胀率仍然呈现同比负值,并不意味着没有通胀的阴影。真正观察通胀的准确数据变化应该是看CPI的环比指数上升。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在10月就已经呈现出环比上升。因此关注通胀并且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是现在就有必要着手的。
鉴于对通胀的担忧,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经济明年可能会有两三次加息空间。
摩根大通投行部副主席龚方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明年通胀回到2%—3%的话,那么现在一年的储蓄利率是2.25%,所以为了避免储蓄利率变成负的话,可能有一到两次加息的空间。”
高盛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邓体顺则预测,明年第二季度央行将首次加息27个基点,到2010年底将有3次加息,累计加息81个基点。
◎
结构调整更多依靠内需拉增长
经济增长的趋势已经基本确定,“保八”已无悬念。解决经济中的新老“结构病”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现在调整结构可谓恰逢其时。
“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向好,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明年中国经济的亮点将是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
姚景源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更加注重努力拓展市场空间,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明年调整经济结构基本还是会着力于现在面临的已有问题和未来的问题上。高辉清告诉记者,“已有的问题就是投资占经济增长比重过大,消费需求不足,还有就是经济结构当中高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
“未来的问题主要就是中国需要调整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的外向型经济,更多地依靠国内消费需求,‘高碳’经济要向‘低碳’经济转型。”
“调结构很重要一点是要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解决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最根本是让企业成为调结构的主角,特别是民营经济。”姚景源解释说。
此外,对于中国而言,还需要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出发,继续加大在民生工程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吕天玲
实习生袁洁媚
股市动向
把握消费主题关注低碳板块
中国股市政策市特点明显,尤其是刚从危机中复苏的市场,对政策风向标变动尤为灵敏。正在布局2010年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们,也把目光聚焦在了上周六开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方向看“终端”看“民生”
高盛高华证券判断,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达的主要信息将给未来的政策微调留下更多空间,这意味着投资者在短期内可能将继续密切关注政策调整以及此类调整对于投资领域带来的影响。
而平安证券则判断,随着政策定调,2010年投资增速将现回落,投资对经济以及需求的拉动力将减弱,而投资结构调整和行业整合将加速推进;政府政策将从“投资”向“民生”倾斜,给资本市场带来政策亮点;经济回复平稳,包括出口在内的终端需求回升;物价温和上升同样为终端领域盈利的改善提供基础。
热点消费概念
此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0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调结构”、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重要议题之一。
对此,机构投资者也加大了消费板块的布局力度。例如,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认为,在政策退出之前,为防止经济的二次探底,政府一定会下大力气促进消费增长,确保其在宏观经济的比重继续上升,使其顺利接过投资以及进出口的接力棒,多元化经济增长动力。即使在出口复苏成为大概率的前提下,明年跟消费相关的投资主题或将得到关注,家电、汽车、食品饮料等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板块或将吸引投资者眼球,此外,医药等大消费概念的板块很可能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亮点低碳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哥本哈根会议也随之召开,机构判断,低碳经济将是贯穿近两年的投资主题。
在近期不少机构发布的2010投资策略中提到,目前是低碳经济等新经济产业的良好播种布局期。未来重点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从国家产业政策中受益较大、具有明确业绩增长预期的优势低碳行业。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电、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低碳子行业。
焦点房地产板块
市场对于楼市优惠政策“去留”的争议至今未有平息,而舆论风向成为影响甚至左右地产股走向的关键因素,市场期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能有明确定调。
对此,国泰基金判断,尽管明确提出“退出”政策的可能性很小,但不退出并不等于不调整,从目前的限制产能的产业政策,到年底可能会停止部分助推资产泡沫的刺激政策(如二套房交易税负优惠的政策可能停止),再到相应清除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的其他刺激政策,甚至最终动用直接的货币政策手段,政策上的累计影响可能在明年二三季度之中显现出来。
而从近期市场的走向看,房地产板块资金净流出最为明显,也显示出机构之间的分歧。相对而言,二三线城市因为房价相对合理,所在区域房地产企业则相对更受青睐。考虑到区域经济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将成为明年的“重头戏”,二三线地产股也成了机构重点布局的对象。南方日报记者贾肖明
关键词点击
“促消费”摆在首位来年将打“组合拳”
在11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除了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和宏观调控之外,消费成为首先提及的内容。会议提出,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尽管“促消费”已经成为多年的口号,但是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过去多年“促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2010年“促消费”政策的力度将更大,而有关消费政策、收入改革的政策“组合拳”将有可能在2010年出台。
●关键词:消费政策商务部五措施扩消费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近日表示,在去年经济刺激计划中,第一项提的是投资,表明稳定经济增长是重点;而今年第一条是消费,这表明宏观政策的取向从“稳增长”向“调结构”方向转变。而促消费的第一步,显然是促进居民消费。
而相关部门在最近也发出自己的声音,认为要在2010年继续扩大消费政策,并且要加大治本力度。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日前表示,2010年商务部将采取五大措施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一是扩大农村消费;二是扩大城市消费;三是扩大换代消费;四是扩大信用消费;五是扩大节庆消费。
●关键词:CPI通胀或在明年下半年来临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扩大内需肯定是中国经济以后长期要坚持的方向,但是,目前很多与民生有关的行业,价格集体飙升,显然会对普通民众的收入构成很大影响。”
在经济走向日趋明朗之后,一波涨价风波突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最近两个月以来,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涨的听证会,北京已经公布居民水价调整听证方案,居民水价每立方米计划每吨上调0.9元/立方米,拟上调幅度为25%;继各地自来水价格上涨之后,电价调整也渐行渐近。
全国平均销售电价或上调2分左右,具体方案仍在拟定当中。与此同时部分城市的燃气价格也有20%的上浮。
此外,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3.9%,涨幅较9月份扩大1.1个百分点,为连续第5个月上涨,且创下14个月最高。环比则涨0.7%,为连续8个月上涨。
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水、电的涨价并不会对CPI构成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CPI结构里,食品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而食品价格最近没有多大的变化。”
不过,更多的经济学家表示对明年CPI的忧虑。在央视的最近一项调查中,52%被调查的经济学家、企业家认为:我们正面临明显的通胀预期,但通胀还并未到来;有42%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认为通胀真正来临的时间预计是在明年下半年。
显然,如果不让民众的钱包瘪下去,价格的大幅飙升不得不防。
●关键词:收入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
而扩大消费,“开源”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多位专家认为,刺激消费首先考虑到的应该是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钱包”先鼓起来。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提出:“通过产业结构提升,增加人们的投资收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比如说投资股市、黄金、有价债券、外汇等。”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也表示认同。他解释说,美国居民收入里有40%多是财产性收入,而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只有1.8%。要提高财产性收入,就要提高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那就必须发展资本和房地产这两个市场。
而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则表示,要进一步扩大消费,应当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和再分配调节,从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称,中国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值得关注的是,11月19日和12月3日,《人民日报》分别发表两篇文章,呼吁在2010年进行收入分配改革。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胡剑龙
■时评
巩固扩大成果不能一味刺激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尚未落下帷幕,透过各方传达出的信息不难判断:巩固并扩大已取得的经济成果,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第一目标。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央出台的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拉动内需、实现经济“保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宏观调控运行中累积的一些问题备受拷问———4万亿投资是不是“鼓励”了产能过剩?扩大投资是不是加剧了消费不足?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究竟该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系?
尚未消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凸显了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缺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的结果,而这个效应是短期的。在投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此外,中国以往的“调结构”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需求结构调整的压力也在加大。
尽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信号,但笔者认为,随着各国经济的回暖或复苏,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正日益提上日程,中国的刺激政策也存在调整的必要(一是长时间刺激政策难以为继,二是全球流动性过强使通胀的压力和风险增大,三是过多的刺激政策易产生“挤出效应”,四是存在对市场机制作用的负面影响)。而一旦适时、逐步调整刺激政策的总量、结构、力度和节奏,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就极有可能面临新的挑战。
眼下,世界各国经济都在积极寻求复苏之道,作为已经率先爬出泥淖的中国经济,此时着实需要抓住时机、继续夯实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从一系列积极因素看,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和动力格局总体上将好于今年。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
笔者认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和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对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固然重要,但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全面复苏之路,还尤须放眼长远,垒土培基,对此前发展进程中存在、累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消费市场不协调等顽疾从根本上来一次拔毒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