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的火苗有可能从欧美“重灾区”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密集发起了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1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领域从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炭黑、瓷砖到亚麻织物、轮胎等产品,涉案金额约15亿美元。此外,印度还于近期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而1月23日,印度更宣布在未来6个月中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让这场贸易纷争达到了高峰。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9日表示:“中方希望印方在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特殊时期,审慎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否则将对双边经贸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的“火星”不仅出现在印度。在预估今年全球贸易额可能下跌超过2%的危机感下,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苗头。俄罗斯提高汽车与收割机关税,埃及增加砂糖关税,巴西与阿根廷将连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对外进口税率。
“小动作”难成“大趋势”
不过,一些专家表示,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尚难以形成大气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研究员隆国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新兴市场国家也难以幸免,各国经济都出现大规模减速。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火星将会蔓延到新兴市场国家,可以预期将会有更多的“小动作”。
隆国强认为,不同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不同,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有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面临出口大规模回落;有的初级产品国家面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带来的外汇收入减少;有的依赖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在外国资本撤资之后面临金融和产业困境。以上不同类型的新兴市场国家都可能会以各自的理由寻求贸易保护主义。理由可能五花八门,但是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在危机期间维护本国市场。
不过,隆国强认为,WTO规则仍然是穿透“保护主义之盾”的利器。在自由贸易的国际共识和进口国实施贸易报复的双重压力下,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难以成气候。可以预见,新兴国家还可能会有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小动作,但是难以公然挑战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
新兴市场国家贸易保护之困
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进行博弈。1月27日,巴西政府宣布,将对包括玩具、鞋子、成衣和照相机在内的24种进口产品实行许可证制度。然而,随后巴西总统卢拉指责该规定为“显著过失”,因为“这一作为发出违反政府有关对外贸易指示的错误信息,并且影响到巴西在国际论坛的国际形象”,有违巴西关于“反对保护主义、如何走出危机以及恢复多哈会谈等问题上一向秉承的立场”。
在卢拉与力推此规定的巴西发展部部长米格尔·乔治通电话后,巴西政府于2月4日宣布撤销该规定。财政部长曼特加表示该规定是“保护主义者所为”。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还往往“身兼”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角色。这使他们难以放开手脚实施贸易保护。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商工部长纳特于6日抨击了美国9000亿经济刺激方案中的“买美国货”条款,称这一措施将影响印美贸易,并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措施。纳特说,面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应确保“贸易的自由流动”,而“保护主义不是单行道,对世界有害无益”。
然而,纳特本人此前却表示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的决定是出于“公共健康和安全”目的,为“封杀”中国玩具辩护。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认为:“如果国际社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控制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贸易保护主义会愈演愈烈。”
技术更“赤裸裸”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林跃勤博士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就近日印度的举措分析说,由于金融危机的来势猛烈,当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谓是“赤裸裸”;相比之下,欧盟和美国此前的贸易保护主要是借技术性壁垒来实施,做得比较隐蔽。
林跃勤认为,究其原因,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遭遇的矛盾突出,使得他们已然难以顾及贸易均衡和国际舆论。如资源依赖型经济体俄罗斯在油价大幅下挫之下,本国经济增长遭遇重创,缓和国内需求和增长才是当务之急。
印度的国内经济状况也使得其倾向寻求贸易保护。林跃勤认为,印度产品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优势在于产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危机之下,印度就业矛盾突出,印度的政治制度使其执政当局会考虑民众的就业呼声,保护本国产品也是政策决策者当下的迫切选择。
此外,林跃勤还分析称,由于贸易保护行为的日趋明显和直接,一旦形成一股潮流后,又会推动更多的国家采取此种贸易行为,因此这股趋势仍会持续。他分析中国坚持不施行“Buy China” 是因为中国的出口量庞大。相比之下,其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小,即使采取了贸易保护,也不会遭遇太大的贸易报复。其次,从“金砖四国”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的优劣排序看,分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也并非到了迫切程度。
此外,日本财务大臣中川昭一10日表示,预计即将举行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将就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备受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