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元“买”名 3000元维持“身份”
丰台区石榴庄南里2号的门口挂着一个招牌:中国(香港)国际经济学院。
经常路过此地的一个出租车司机笃定地说,这个招牌挂上去才一年,以前这里叫做“中国国际经济学院”,没有“香港”二字。从这里散发出去的2009年招生简章,印着的也是“中国国际经济学院”,也没有“香港”二字。
如果在互联网上检索“香港学院”,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机构名称:
它们的网页是由简体字构成的;它们的招生信息经常现身于飘动着的各种广告的垃圾页面上;经常会有人打听,它们是不是假学校;它们的校址分布在北京、陕西、广东、福建等地,但是它们的名字都和香港有关。
可是很少有人说得清,这些“香港学院”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香港学院
实力如此“雄厚”
教委咋不知道
“中国(香港)国际经济学院”是神秘的,就连附近的居民都不清楚,就在这么一片南三环外的城乡结合部,居然还能有一所挂着“国”字头的“香港学院”。
这所学院位于石榴庄村一条狭窄胡同的尽头,由三座矮楼组成,被围墙包围着,门口还挂着另一个招牌:北京友联外事服务学校。
但是学院的招生简章上描述的,似乎是另外一番景象:学院毗邻CBD商务区、外国使馆区、CCTV新址……人文与学术气息浓厚,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创业提供良好环境氛围……
更令人为之心动的,还有学院负责招生工作的“王老师”的一番说辞。
“我们是由公办和民办合作办学的,毕业可以拿到本科文凭,学历是国家承认的。”在学院二楼的办公室里,“王老师”这样告诉那些前来咨询的家长们。至于那个“香港”二字,她的回答十分肯定:“没错,我们是在香港注册的。”
北京有一所实力如此“雄厚”的学院,市教委知道不知道呢?关于“中国国际经济学院”,市教委网站上有两段在线问答——
提问者:北京的中国国际经济学院是否被国家教育部承认呢?它颁发的毕业证书在教育部查不到,可否也被承认呢?
回复内容:在市教委注册的学校中没有这所学校,只有在教育部学历认证网上能够查到的学历才是国家承认的。
提问者:从网上看到中国国际经济学院确是一个假学校,为什么教委不能管一下,好多人都上当了。
回复内容:教育部门是政策制定部门,其权限只能负责在此注册的学校,对于社会上的非法办学没有执法权力,应向公安部门举报。
号码
一个号码藏着三个“学院”
有关中国国际经济学院的香港背景,似乎可以参考学院网站学校简介中的这样一句话:学院由香港国际教育投资集团创办。
登载于另一个网站上的该学院招生信息,则提供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说法:该学院“由香港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主办,香港政府批准登记注册,登记号码:37389526-003-11-07-2。”
一位熟悉香港商业机构的业内人士解释说,从这组号码可以判断,这个学院隶属于一个“总行+分行”形式的有限公司,第一组8位号码是其总行的商业登记号码,第二组3位号码则为分行号码。
通过香港税务局进行查询,得到的结果证实了这个判断。
“创办”了这所学院的“香港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似乎比其投资主办的学院更为低调。在网上无法查到有关该集团背景的任何信息,只能从香港税务局那里确认,该集团已经注册了9个分行机构,看上去“硕果丰厚”。
除中国国际经济学院外,其他由该集团创办的分行机构中,冠以“学院”称号的还有香港影视学院和中国国际商务学院。关于这三家学院之间的“血脉关系”,互联网上没有进一步的信息可以提供。
不过还是有一些细节,能够看出中国国际经济学院和中国国际商务学院之间存在着颇为微妙的相似之处:
自称位于大兴区的中国国际商务学院,同样落脚在偏僻的城乡结合部;同样在网上被人询问,“这是不是一所假学校”;而在市教委那里,也同样没有任何能够证实这所学校存在的相关信息。
16层D室
数不清的公司都在这间房办公
“UNIT D 16/F CHEUK NANG 21ST CENTURY PLAZA 250 HENNESSY ROAD WANCHAI HK”,在中国国际经济学院的网上招生信息中,这是该学院的香港注册地址,中文是“香港湾仔轩尼诗道250号卓能21世纪广场16层D室”。进一步检索这个貌似普通的房间地址,不难发现那里的神奇之处。
数不清有多少家公司,都号称在这个房间里办公。除了中国国际经济学院,落脚此地的还有香港国际婚姻咨商培训学院、长鑫集团(香港)国际有限公司、为尔思钢材技术(香港)有限公司、枫创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更神奇的是,这些学院或公司的办公电话号码,居然也都是一模一样的。
拨打该号码,接电话的是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女人。询问她这里是中国国际经济学院还是枫创科技公司,她都没有否认,而是言辞警惕地反问来电者“有什么事”。
当得知对方来自内地,是想打听这个办公室的真实情况时,她的态度马上变得暴躁,掺杂着粤语音调的普通话也更加生硬:“我拒绝回答你的问题!这是我们香港人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不过在挂掉电话之前,她说:“这是一家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网上的公开信息,确实有一家名为“金诚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的机构,也使用了这个办公地址。同时在网上公开提供的,还有一份以该公司为乙方的空白合同文件,标题为“年报及秘书服务协议书”。这份合同上面写道:“乙方为甲方办理香港公司年审及提供秘书及注册地址服务事宜”。文件中关于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十分奇怪:网址是中国内地的“.CN”域名,电话的长途区号是深圳的。合同中,双方进行结算的货币单位是人民币。
难道这是一家向内地提供“香港注册”业务的“注册公司”?
形象包装
6000元就能“买”个“香港学院”
在互联网上,有大量关于“香港注册”的广告信息。北京一家同样提供此类业务的注册公司,一位自称曾经代理注册过多家“香港学院”的工作人员,详细地介绍了其中的操作流程和各种成功经验。
他首先解释说,在香港不能以“学院”或“学校”字样结尾的名称直接注册,但是只要按照“总行+分行”的模式,注册一家“有限公司”作为名义上的总行,再注册以“学院”或“学校”字样结尾的分行机构,就不会再受到限制。
相关的手续也很简单:一位不限国籍的年满18岁公民担任股东、一份股东身份证件、一个公司中英文名称、一纸委托书和总共6000元人民币左右的“注册费”,这些就是注册一所“香港学院”的全部条件。接下来,只需耐心等上12天,一家“香港学院”就凭空诞生了。
这位工作人员将在香港注册称为“形象包装”。注册公司甚至能够提供包括香港当地办公地址、办公电话乃至接线员在内的所谓“秘书服务”。如果有人打来电话咨询,听上去就像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学院”正在香港办公呢。
如果有人通过香港税务局查询呢?工作人员回答:“没关系,这些信息都不是免费开放的,谁要查询就要向香港税务局缴纳文件费才行。”总之,除非跑到香港的办公地址去看个究竟,否则“学院”的家底一般是不会泄露出去的。
不过这一套手段,跑到澳门办“学院”就很难行得通。因为澳门政府部门受理这种以单人股东身份注册公司的申请时,都会要求其注册名称中出现“一人有限公司”的字样。工作人员笑说:“这不全露馅了吗?还怎么搞形象包装啊!”
账本
3000元成本300万收益
“香港”俩字给“学院”带来的实惠,远不只“形象包装”这么简单。
注册公司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在香港注册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是1万港元,但注册资本不必到位,也无须验资;政府仅收缴千分之一的注册资本厘印税,即10港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要想长久维持“香港身份”,“学院”每年还要缴纳450元至2450元不等的税务登记费;加上注册公司收取的年审服务、秘书服务等所谓年费,其总成本不过才每年3000至5000元左右。
在一所自称“香港学院”的2009年招生简章上,今年共有21个专业招聘650名学生,每个学期的学费从3700元至6500元不等。如果这个招生指标能够完成,意味着这所学校仅一个学期就至少赚取了超过300万元的收入。
注册公司的工作人员建议说,在香港注册登记,并不需要同时开设资金账户;这也就意味着学院既得到了“香港”头衔,又不必向香港税务局报税。如此一来,“学院”究竟在内地做着什么样的买卖,香港政府部门只怕是鞭长莫及了。
那么人们关于“假学校”的种种揣测呢?那些早已举报到教育部门的有关非法办学的敛财骗局呢?又该由谁来澄清、核查或者予以取缔呢?
调查手记
谁该来揭开“画皮”?
通过此次调查不难发现,揭穿一个“香港学院”的“画皮”并非难事。无非是要上网搜索或者打几个电话。只要把所谓“学院”的香港注册地址搜索一下,得到的结果是那一堆莫明其妙的各种公司时,任凭是谁也该产生几分怀疑了吧。
只是早已发现真相的人,未必当真愿意揭开“画皮”。比如那些正在各种香港学院里“深造”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学院”的真实面目本该早已心知肚明;之所以继续掏着高昂的学费,无非也是经不起文凭的诱惑。“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恐怕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当有人在网上公开斥责所谓的学院骗钱敛财时,反而招致学生们的“围攻”,埋怨别人是要妨碍自己的前程。而市教委“对于社会上的非法办学没有执法权力”的公开回应,居然被人拿来当做“天王老子管不着”的挡箭牌来炫耀。
既然民众早有质疑,对于这些“香港学院”的敛财伎俩,教育部门不可能毫不知情;但是其公开回应中的潜台词,却有着“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至少是有着推卸责任的嫌疑。试想,一个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都“无权”打假,普通人又该求助于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