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最近强调,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这一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然而,中国每年最受瞩目的公开政治舞台——“两会”,很可能不会给人留下社会矛盾凸显的印象。
去年的“两会”上,一名记者请人大代表、时任湖北省长的李鸿忠谈谈对邓玉娇案的看法,却被反问“你是哪个单位的?” 这位省长还当众拿走了提问记者的录音笔。李鸿忠事后归还了录音笔,但没有道歉,也未因他的行为受到公开问责。今年参加“两会”的李鸿忠,职务已经晋升为湖北省委书记。
在“两会”场合回避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限制不和谐议题的讨论空间,不利于中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世界上很多国家,议政场合经常因意见分歧发生的辩论、问责。这些国家往往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达、社会矛盾缓和。而日前政局剧烈动荡的北非国家,在社会矛盾大规模爆发前,其公开政治活动呈现的却是一幅和谐景象。
中国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境况和诉求也日趋多元。在政策执行层面,当一些个体或群体认为自身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甚至被严重损害时,矛盾就可能激化,并以上访,聚集等形式呈现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这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本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充分考虑、平衡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政府自上而下的执行政策的能力强,社会自下而上表达不同利益群体声音,对决策施加影响,对政府权力监督、制衡的力量弱。补齐这块制度短板,中国才能从源头上治理和缓和社会矛盾。
“两会” 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诉求,协调利益,调处矛盾的平台,前提是这一平台更加开放。鲜花、掌声、鲜亮的民族服装、严格的安保措施和新闻检查,只能确保会场内的和谐景象。不同利益群体的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有更多机会参政议政,法律、规划、政策、预算等的制定更加透明,官员的选拔、任命更加民主公开,舆论监督更加有效,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在百度上搜索“李鸿忠 录音笔”,返回“搜索结果可能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未予显示。” 古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无论“邓玉娇”还是“李刚”都不应该成为“两会”采访的禁区。
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两会” 正视社会矛盾凸显的现实,在官员财产公开,政府预算透明,缩小贫富差距,推进法治,保障公民宪法权利这些争议问题上走得越远,中国离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越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Email:Info@dbhk.org